人物志 | 邹涛:动静结合 传媒人的襄阳节奏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导言
海德格尔一句“人,诗意地栖居”道出一切。所谓诗意,即创造。人回到一种自如的状态,因为你的状态,周围的世界也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机。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们重思文化与自然,我们回归到以人为本。拥有有趣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座有趣的城市。
一座古城,如何在文化引领的创想下迎来“新生”?在美好生活的探索中,襄阳华侨城正在兑现,兑现在这座城市的文化承诺。人们纷纷从四方而来,期待新时代的人文主义在襄阳自由生长。
人、自然、城市间的和谐共生,人们因共振而发声。为此,襄阳华侨城与业主们携手开启“人物志”专栏,向这座城市输出以“文化为核”的美好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襄阳相遇,遇见有趣而深刻的灵魂。
通过“人物志”,我们希望重新扫描,整理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源和人本价值,挖掘古城当下的新人文样本,让有趣而深刻的灵魂绽放出这个时代的微光。
人物简介
邹涛,定居和创业于襄阳,经济学学士。广告传媒人,多年从事品牌管理咨询、营销规划、广告传播服务等工作。湖北知名广告传媒公司负责人,入选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
●○古城新态事业的回迁漫步在襄阳古城边,带着历史斑驳印记的古城墙,那拱立的城门、厚重的城砖、高耸的飞檐,记录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宽大的护城河畔,波光粼粼的河水在两岸垂柳的掩映下,时刻诉说着历史的风光。与古城墙同在的,还有昭明台、仲宣楼、临汉门、夫人城、绿影壁等文物遗迹,它们屹立在汉江潮头,见证着千年的沧桑。
◎ 实拍图多年来,襄阳古城一直定位为华夏排名前列城池、生态宜居慢城、人文襄阳古城、鄂西旅游中心城市。襄阳自觉的避开大规模造城运动的怪圈,结合襄阳历史与遗存、现状与发展,修复城池,突显格局,重拾记忆。但襄阳得天独厚的山、水、城文化旅游资源,在最早的时候并没有形成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襄阳旅游业发展的尴尬现实。“襄阳对服务业和旅游业的需求很旺盛,但在襄阳过去的旅游产品里,更多的是讲比较传统的历史文化或纪念性遗址的故事,类似这些都偏向于浓墨重彩的传统文化景区产品。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加快的,对旅游的需求不再简单是传统景区。人们更重视互动和体验性,家人朋友共同参与的旅游产品在襄阳是比较欠缺的。”湖北人邹涛早年在外闯荡,待过很多一二线城市,回到襄阳发展的这六七年,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外闯荡多年,随着年龄增加,邹涛把工作重心迁回襄阳,为的是有更多时间可以陪伴家人。
◎ 实拍图多年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襄阳和一二线城市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内地的机会变多了,回到老家我一样可以推进传媒事业。”●○落叶归根和现在的襄阳一起成长还在2010年的时候,邹涛的职业生涯进入一个转变期,要独立综合管理一个团队。这样的机会,无论是思维宽度还是人生阅历,都让他得到一个大的历练。“那段经历,为我自己后来的创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邹涛将事业重心迁到襄阳,开始了他的襄阳岁月。邹涛说他看好襄阳的发展前景,而这样的判断也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印证。襄阳的投资环境,经济增长,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现已成为湖北第二大经济城市。专业传媒行业出身,分析、规划、配置是邹涛擅长的技能包。在襄阳,他说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尤其是随着外来大型地产商、工业企业的进驻,古城正在经历高速的转型和产业裂变。“襄阳有很多工业企业、汽车产业,都是和行业巨头合作的,一个古城带有汽车产业之后,整个城市的消费与居住环境,还有人均收入、就业机会就会跟以前有很大区别。”
◎ 实拍图在邹涛看来,随着近十年科技企业和汽车等产业的进驻,襄阳这个城市的现代化蝶变越来越紧促,加上正在开发的工业园、自贸区的建设,整个城市的结构都在产生变化,这样也就产生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外来人员及本地年轻资源。而进入襄阳阶段的职业生涯,邹涛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并没有完全采用原先一二线城市的工作风格,而是结合本地特色,秉持人性化处理方式。“我较大的体会是既需要一二线城市比较专业的规范管理经验,也要结合襄阳本土的,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将两者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让公司向更高层次发展,也能够和本地实况相结合,提高效率。”在邹涛看来,襄阳这样的三线城市,和一线的省会城市在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以及人口数量上都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其关联性是一致的。襄阳因其恰到好处的地缘距离使其成为汉江流域及鄂西北片区的中心城市,在未来更是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年近不惑,邹涛说他享受和襄阳一起成长的生活。●○生活不仅仅是居住邹涛平时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襄阳老城区工作、见客户,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出差,剩下的时间留给陪伴家人和朋友们的休闲聚会。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通过网络远程沟通和办公,让邹涛的工作方式也发生很多变化,这也是邹涛把置业放在东津新区的原因之一。而一到寒暑假,邹涛会自动调频到半休假模式。他把为数不多的休闲时间拿来带家人和孩子出去旅游。邹涛选择传统和当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并不刻意推崇某种教育方式,而是在尝试中试错,在试错中调整,在此间得到改善和优化。
◎ 实拍图“我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不仅仅是拘泥于对待孩子学习和考试成绩的态度,而是会经常带两个孩子出去转一转,见识外面的世界。从2岁开始,就经常带他们去不同的城市转一转,看一看。”在邹涛看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社会见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世界那么大,他需要带孩子们去看看。忙中有闲,动静结合。在邹涛的教育理念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上学的时间以学校教育为主,一到假期就带孩子们出去转转。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们在充分汲取知识养分,学习成长的基础上,与父母充分交流和沟通,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
◎ 实拍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邹涛认为东津新区是他理想中的栖息地。“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包括节假日、周末跟家人的互动游乐,亲戚朋友们来了也有相关酒店住宿的配套。华侨城有着比较全面的产品供给,并且跟闹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生活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符合我理想中的生活节奏和品质定位。”邹涛用“不仅仅是居住”来形容华侨城。在他看来,华侨城的旅游休闲、绿化,还有人文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早已超越了单一住宅的地产定位,而且“旅游+地产”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成功的验证。除此之外,邹涛看重的还有,东津新区具备长远发展的优势。
◎ 襄阳华侨城实拍图“从东西南北走向来看,不同的方向都会有不同的限制。要么是山脉阻断,要么是大面积的村庄,要么有可能到了城市的边境,距离其他城市过近。而东津向东是广阔的平原,显然未来发展的前景更长远一些,襄阳在未来大方向上会朝东发展,我个人感觉东津新区的潜力不可小觑。”●○古城和国际链接传媒人的“理性”与“感性”身处襄阳,邹涛特别看重配套的规划和完整度。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在华侨城的规划中看到了名校教育配置的亮点,而从自身工作的角度考虑,高铁和机场两重陆空交通也极大程度方便了他的出行。另一方面,“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早已成为华侨城的品牌基因。尽管文旅产业作为重资产投入,一直被看做是周转慢、回报低的行业。但在华侨城这里,以文旅产业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文化筑城”,被其视为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资深传媒人,邹涛还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化链接模式。作为古城的襄阳,文化底蕴深厚,分散在整个城市的角落,需要人慢慢去捕捉。而如果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拓展和外延当代文化,传播和接收的效率也会迅速提升。
◎ 实拍图时间临近6月,以“奇妙生长”为主题的首届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的诸多雕塑及装置艺术也即将落成。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着墨公共艺术创作,以华侨城奇妙镇搭载创作空间,让艺术和城市空间共融生长,无处不在。这便是邹涛心中期待的,多一些文艺活动和艺术展览在华侨城这样的地方生发,被襄阳这座城市,被这座城市里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一座城市有慢慢去捕捉的传统文化,也有新鲜的当代文化在集中生发和发酵,襄阳这座城也将会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新人文价值,值得被同等的珍惜和期待。”邹涛说道。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