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生长 | 对话诗意自然,绽放荆楚烂漫

搜狐焦点襄阳资讯 2021-06-24 09:32:2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 奇妙生长 #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潘富俊所著的一本书。 书里自然科学邂逅古典文学,诗意动人的文字搭配高清珍贵的照片,将《诗经》中的135种植物娓娓道来。芳草萋萋,仿佛跃然纸上。 · · 《诗圃》 艺术家握手302(团队)以此为创作灵感,将《诗经》与襄阳的历史、人

# 奇妙生长 #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潘富俊所著的一本书。

书里自然科学邂逅古典文学,诗意动人的文字搭配高清珍贵的照片,将《诗经》中的135种植物娓娓道来。芳草萋萋,仿佛跃然纸上。

· · 《诗圃》

艺术家握手302(团队)以此为创作灵感,将《诗经》与襄阳的历史、人文、自然融合,创造出《诗圃》自然艺术植物装置,以艺术自然创想烂漫的荆楚文化。

◎ 《诗圃》模拟效果图

握手302(团队)

吴丹 设计师、张凯琴 艺术家、

马立安 人类学博士、

雷胜 艺术家、刘赫 艺术家

在荒芜中重塑关系

Q:用三个词形容襄阳。

A:凯琴:江河、江湖、交汇。

刘赫:兵家必争之地。

Q:用一句话形容初次走入公共艺术节现场的感觉。

A:吴丹:好多房车并列排放,酷!

凯琴:一个特别的创作“工厂”。

马立安:工地。

Q:创作营生活中,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A:吴丹:主办方的细心安排,比如贴心的房车生活配备、精致的工作餐、豪华的聚餐和好玩儿的热场活动。

凯琴:主办方工作人员的诚意,为我们生篝火、修房车的小胖哥,大家都交到了新的好朋友。

刘赫:新的生活体验和旅游的感受,有很多新模式的想象空间。

马立安:早上喝茶看场地慢慢睡醒、主办方认真周到、艺术家的创意灵感。

◎ 握手302组合在开幕式当晚

Q: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瓶颈,是怎样克服的?

A:吴丹:在这片荒芜的场地上,我有点想象不到未来这里的市民与shopping mall的关系。

凯琴:我也是,就是很难想象空间未来使用者的一个状态。而我对于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法是:做有余地的设计。

马立安:“在地”是一个有点玄的词,而我们也希望以最有趣的艺术创意与场地发生直接联系。

在冲突中寻找共生

Q: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是否有您个人特别喜欢的作品,哪个艺术风格对您影响最为深刻?在您的作品中形成了怎样具体的个人特色?

A:吴丹:握手302近几年来受到自然艺术的影响特别强烈,我们在环境中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与人的关系,再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去。

凯琴:我对自然艺术特别感兴趣,这也成为我们作品的灵魂——尊重场地条件、不刻意为之,重视作品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为作品注入时间感。

刘赫:我对桌游很感兴趣,桌游里包含着用极简的方式复述社会关系的方法。这也启发我去用更大众、更简单的方式去简述复杂的问题,让观众有更高层次的体验感受。

马立安:古地图吧!我对人类如何设想空间蛮好奇的。

◎ 左:张凯琴 右:马立安 在方案分享现场

Q: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它和襄阳的关系是什么?

A:吴丹:灵感来自于汉水的两岸,一面是襄阳古城,一面是城市化进程的新城,这种碰撞与融合,让我尝试着在装置中采用本地植物与现代景观的融合,以此来映射出襄阳奇特的文化风貌。

凯琴:襄阳悠远的历史、文化的丰富、美味的食物都和它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古代的《诗经》和《楚辞》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么浪漫和密切,反观今天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变得单调和工具化,这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和心理问题,这是需要反思的。我们虽然继承了优美的诗词,但诗词中他们日常的环境、意境已经不复存在了,也许我们可以借由伴随人类文明延续下来的植物来理解历史和古人,重新思考人与植物的关系的可能。

马立安:在地性是具体空间和文化象征的成果,因此我们的作品变成了这样的审美载体,来发掘空间和其象征的艺术潜力。

◎ 《诗圃》模拟全景效果图

Q:您的作品是怎样和奇妙镇结合的?

A:作品位于河滨生态公园,希望能给当地居民一个不一样的“景观空间”,也希望古代的意境能传到当代生活中。

另一种可能的呈现

Q:您怎样理解“奇妙生长”?

A:吴丹:生长本身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它带来不可预计的可能性。

凯琴:生长不是机械化的程序,它意味着巨大的不可预知性,但也是它的魅力之所在。要如何与这种不确定性相处,将它的奇妙之处呈现出来是巨大的挑战。

刘赫:“生长”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奇妙”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没有在预料范围的生长形式呢?如果我们以这种拥抱不确定的心态去进行创作,想必会变得很有趣。

马立安:大概就是另一个可能性的呈现。

◎ 左:刘赫 右:吴丹 在方案分享现场

Q:观众会在怎样的情景下与您的作品相遇?

A:希望当居民在散步时不经意走进我们的作品,会在其中发现自己儿时熟悉的植物,然后进一步发现这个植物原来在诗歌里被大书特书过,然后发出感叹:原来这样一棵不起眼的小草这么有“背景”啊!

Q:您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您期待观众得到什么?

A:期待观众能想起自己与植物的联系,期待成为邻里之间交流的开始,也期待观众能感受到历史里的那些事儿其实离我们很近。

Q:对您来说,您的作品做到了怎样的突破?

A:这件作品是个新的挑战,也有许多不可知的情况,比如作品中采用的都是真实的生长着的植物,期待他们能够被悉心照料,好好生长。

Q:公共艺术强调生态环保,在您的作品上是怎样体现的?

A:我们希望我们的作品是一个“基础”,希望未来居民能通过作品看到诗经中真实的植物,继续联想自己与植物的关系,也许能创作出自己和某种植物的“诗歌”。作品选用的材料、植物品种也希望尽可能呈现对本地植物的尊重。

◎ 张凯琴在创作营分享公共艺术知识

Q:再过10年,20年,您会怎样看待曾经留在奇妙镇的艺术作品?

A:吴丹:艺术作品是奇妙镇时间性的视觉呈现,是本土的精神沉淀,而这些艺术品对于奇妙镇的影响力,甚至是对襄阳的影响力,这是我们期待看到的。

凯琴:如果作品是和场地共同“生长”,那它们一定会富有活力,有机地成为这里的一部分,时间只会让它变得醇厚而富有韵味。

马立安:20年后,希望很多美好记忆在这里扎根,老朋友们回来时,会由心地发现自己也是这里的一部分。

◎ 《诗圃》模拟局部效果图

Q:古城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之间如何共融?

A:古城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方向。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观众的个人经验都是过去和未来的“链接”,让不同“链接”发挥作用就很自然让历史文化与艺术勾连。

Q:公共艺术与人居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宜居性?

A:城市的宜居性其实属于一种认可感,以公共艺术的方式,让居民感知到历史和未来、人与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感,这就是公共艺术于城市、于人的价值。

Q:公共艺术节与文旅之城,如何相互成就?

A:公共艺术与文旅之城的关系是通过故事建立,我们将作品的故事讲清楚,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展现。

Q:您对公共艺术节的未来的期待?

A:期待这是一个与这座城市共同生长的艺术节,也期待它能呈现更多在地的艺术潜力。

#PUBLIC ART#

《诗经》里延续千年的诗意自然和襄阳本地流传已久的荆楚民风,塑造了今日襄阳丰富的文化基因。它们是襄阳古城的历史和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如今我们生活中无可替代的精神陪伴。

这件别出新意的自然艺术装置,揉合着诗意自然的奇妙、荆楚文化的智慧和现代艺术的思想,纯粹而又静谧地诠释着本土的意识和场域的力量。同时贯彻其中的创想美学,在无数个日常瞬间,绵绵不断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了襄阳新文化的大门。

—END—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0500元/平方米

在售 普通住宅 小高层 高层

华侨城文旅区内环南线华侨城创展中心 查看地图

2020年08月29日 70年

三居 四居 |115-304 m² 全部户型

400-156-0036 转 399198
微信扫码拨打
微信扫码,快速拨打
我要看房:近期看房活动,楼盘优惠信息通知我 已有60人报名
立即报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