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地方戏曲,国家的非遗文化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戏台旁灯光璀璨,幕布一拉开,紧锣密鼓,咚咚作响,此起彼伏;“一悲一喜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演员们的唱腔时而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时而若即若离,不绝如缕……一词一句、一说一唱之间,演绎得酣畅淋漓!
尽管襄阳地方戏曲已不如曾经那般辉煌,如今濒于消亡,但还是有一批文化工作者没有放弃,戏曲演员们用热爱演绎艺术的光彩,在传承中传播经典文化;研究机构、院团、文化馆都在为其复活、申遗而工作。
襄阳花鼓戏始形成于1820年—1850年;1906年,宜城出现了业余的花鼓戏班,演些生活小戏。20世纪40年代,宜城境内已有花鼓戏班50多个,演出剧目160多个,不仅在当地城乡演出,还流动到襄阳、南漳、枣阳等地。
襄阳花鼓戏 图源网络
由此,襄阳花鼓戏日臻完善成熟,最终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当时,宜城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清(清戏)、二簧(山地二簧戏)、三越调(湖北越调戏)、躲躲戏(花鼓戏)唱得真热闹。”
20世界初,襄阳花鼓戏一度处于消亡的边缘,但这也是它涅槃重生的开始。
2002年,大型襄阳花鼓戏《宋玉悲歌》首次与观众见面,获得多项省级奖项,宜城艺术团因此更名为襄阳市花鼓戏剧团,就这样,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大型襄阳花鼓戏《宋玉悲歌》 图源网络
2005年,李大庆编撰了《襄阳花鼓戏音乐》,收录了襄阳花鼓戏主要唱腔76首及器乐、锣鼓经。
2007年,襄阳花鼓戏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入选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开创了襄阳市的先河。
大型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 图源网络
2017年7月,《长山壮歌》作为少有一台代表湖北省的地方戏参加全国地方戏汇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展演,受到北京观众的肯定和喜爱,襄阳花鼓戏自此从湖北走进全国大众的视野,走向复兴的文艺大堂。
明清时期,秦腔随着汉江传到襄阳地区,外来的秦音与本地的楚歌杂交孕育,催生了湖北越调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湖北越调以襄阳四声调植于唱腔、念白之中,演唱以“本音报字,假嗓行腔”为特点,颇具“秦风楚韵”的特色。过去谷城一带戏班众多、剧目丰富,湖北越调以“古老雅拙、原生高腔”而享誉秦头楚尾,风靡一时。
湖北越调主奏乐器四股弦和部分演奏器乐 图源网络
战乱年代,艺人们将越调大戏转为皮影小戏。皮影戏保留了越调部分剧目、音乐和表演,为多年后越调大戏的恢复保留了一线希望。
1982年,谷城组建了石花越调剧团,4年繁盛之后,渐入萧条,整个剧种基本处于寂寥、冷落状态。
1984年,石花越调剧团演出《三哭殿》剧照 图源网络
1985年,石花越调剧团演出《盘丝洞》剧照 图源网络
2012年,市艺术研究所成立了由该所老专家及省专家组成的湖北越调研究小组,以尊重传统,保持剧种原汁原味为出发点,对这个珍贵的剧种进行抢救性保护。
2012年,湖北越调《打金枝》演出剧照 图源网络
2012年,湖北越调坐唱《寻梦堰河村》获湖北省首届艺术节暨第十五届“楚天群星作品奖”。
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湖北越调作为湖北省传统戏剧类少有项目入选。
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中,湖北越调这个古老、珍贵的大剧种,正从濒危状态中恢复并走向繁荣。
河南坠子最迟于光绪十九年(1894年)传入汉水中游以襄阳市为中心的襄河道一带,并落地生根,吸引了大量本土艺徒争相学艺,造就了强大的襄阳艺人群体,为襄河道地域性流派的形成打下基础,积蓄能量。
1964年,郝桂萍在省剧场演唱《勤俭袋》 图源网络
土著艺人全力进行大本书的生产和演唱,满足了襄河道受众群体爱听长篇大书的需求;他们迅速占领了曲艺演出市场,击败了襄河道根生的襄阳小曲、襄阳大鼓等曲种,独占鳌头。
在襄河道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多元融汇及语言语音、平仄四声走向的长期浸润影响下,襄河道土著艺人群体不拘泥于门派,对河南坠子各个流派,甚至戏曲、姐妹曲种的精华,兼收并蓄,师承众家,自成一家,形成了“有点蛮”的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
1981年,排名前列届百花书会
郝桂萍(左一)与徐学荣(居中)、郭慧云(右一)
演出《第九个犯人》,并荣获一等奖 图源网络
襄河道坠子曲目众多,既有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金戈铁马、朴刀杆棒的高雅的抒情小段,更多的是《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响马传》、《包公案》、《海瑞》、《童伶传》等百部左右大本书。
1996年,郝桂萍与琴师在龚家茶馆说书 图源网络
2015年,“襄河道坠子”被正式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也是襄阳市市非遗文化重点保护项目。
郝桂萍老师在尧子书院“非遗书场”演出 图源网络
2015年11月,在“襄河道坠子”第三代领军人物郝桂萍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在尧治河村文化活动中心尧子书院开设“非遗书场”,向现场观众展示 “襄河道坠子”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2017年,董治平作为襄河道坠子的艺术理论探究者、曲艺作家主要代表,出版了14余万字的曲艺理论专著《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研究》,并获得省文联重点扶持。
襄阳市地方戏曲,在传统和现代里相互交融,得到丰富、完善与新生的艺术。
一场场精心锻造的好听、好看、好玩的剧目逐一上演,一批青年演员崭露头角,让新时代的襄阳儿女重新认识与了解襄阳的文化特色。
“襄阳腔”唱遍湖北,唱响全国,这是襄阳人的文化自信与追求,更将成为每一个襄阳文化人的担当和情怀。
时光·国际艺术中心
路线指南
时光·国际艺术中心,位于丹江路和旭东路(解放路)两条城市主干道交汇处,公共交通路线贯通樊城、襄城、鱼梁洲、东津各个区域。
公交
因丹江路(解放路—中山后街)路段封闭,丹江路南站临时调整至中山后街。
乘坐2路、8路、20路、19路、73路公交抵达丹江路南站,需绕行九街十八巷还建房路段,行至丹江路与旭东路交汇处,即可抵达时光·国际艺术中心。
自驾
经鱼梁洲大桥方向而来的,可绕行九街、九街还建房路段;行至丹江路与旭东路交汇处,询问保安进入封闭路段,将车停至项目的停车场,随即进入时光·国际艺术中心。
丹江路拓宽工程封闭期间,以上是抵达「国投招商·雍江国际/时光国际艺术中心」的路线指引。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的美好,敬请谅解。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