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中的城市记忆与思考之菜越片区

搜狐焦点襄阳资讯 2018-08-27 10:13:4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城市的发展一定是向前的,沧海桑田,那些我们曾经的家园,虽然保留着几米美好的记忆,但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驱使着千家万户做出新的选择,这些带着美好希望的选择,汇聚成城市发展的大智慧,带来更加美好的变化,最终还是回馈给千家万户。

2018年8月10日,一条关于襄阳棚改的消息引发了朋友圈的极大关注,市长主持会议,襄阳要按照计划,积极推进棚改工作,确保10月份都开工。是的,棚改不仅涉及到万千家庭的安居乐业问题,更是和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今天咱们就聊一聊襄阳棚改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菜越片区。

菜越片区的概念和范围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两年前的2016年3月26日,这一天樊城区政府正式发布了菜越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公告,标志着菜越片区棚改正式启动。根据当时的报道,这里是城区已启动的较大棚改项目。

樊城区卫星图,菜越片区基本就在这里

菜越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范围东起长虹路,西至月亮湾公园,南起汉江河堤,北至建设西路—汉江南路—人民西路围合区域,房屋征收户数7145户,建筑面积约68.6万平方米。

路边的公示牌,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里属于拆迁区

大的菜越棚户区范围基本就是菜越社区、赵家巷社区、汉南社区、以及人民西路南侧的施营社区的范围。而这里基本就是樊城老工业区的范围,造纸厂、针织厂、织袜厂、床单厂、毛巾厂、襄棉水厂、耐火材料厂等一大批老工厂在此汇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厂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大批老厂房、家属院,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破旧不堪,被纳入棚户区改造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赵家巷牌坊和独坐的老人

现实情况,由于该项目征收范围较大,房屋征收采取分期推进的方式,首期征收范围为:东起长虹路,西至汉江南路,南起汉江河堤,北至建设西路的围合区域。汉南社区以及施营社区的部分目前征迁进展变化不大,所以咱们先重点说一说菜越片区棚户区改造首期征收的菜越社区和赵家巷社区。

区域与整个城市发展不协调

首先在建筑布局形态上,老旧厂区和居民区混合并存。仅仅在菜越一期征收范围内和周边就是存在着多个上个世纪留存的老厂房。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这些工厂它们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人口以及由此而来的商业等。但是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工厂逐渐改制破产,坚持下来的估计也要被算在落后产能了。

老厂房沿着建设路的临街门面很多是餐饮业

听附近居民帅先生介绍,汉江南路旁边原先有造纸厂,经过改制后私人经营,因为造纸有污染,政府让搬迁,厂家不同意,最后强制关停了。通过观察,发现这里已经拆了部分,附近形成了一个驾校。

从驾校的院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远处低矮的民房有着拆迁的痕迹,更多是长满杂草的荒地。

区域内大量的老厂房、老家属院,以及部分私房,构成了杂乱的景象与整个襄阳快速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赵家巷社区已经拆迁的建筑垃圾被绿网覆盖,一路之隔的楼房还没有拆。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看到片区内有很多老厂房和家属区

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该棚户区正好占据城市黄金位置。不管是世界城市发展史,还是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个现象,城市土地是越来越有价值的稀缺资源,而临海临江地段更是优质位置。菜越片区城市棚户区面积大,总面积约70万方,而又占据城市发展黄金位置——二桥与三桥之间大片区域,而且长条状的地块与汉江平行,壮阔而秀美的汉江景色一览无余。黄金地段、优美江景,和整个片区的杂乱破旧,无疑是矛盾的,需要改变的。通过棚改,重新规划,无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砖石瓦砾中,一户人家晾晒的床单在风中摇曳

最后,方便而显低端的生活配套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棚户区的居住条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建筑密度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所以小餐饮特别发达,各种小吃较多,而且多马路菜市场,上班族、老人喜欢在这里买菜。

各类商店林立,但是有的已经关门

路边市场多以买菜的商贩为主,老人们是他们主要的顾客

地摊上修自行车的师傅和他的顾客正在交谈

但是有得必有失,廉价的生活配套,居民们也付出了脏乱差的代价。一直到现在,这里特别是一期征收范围内基本没有大型商超和大型学校、大型公园、大型医院等更加现代化的配套。

这一块儿并没有大型公园,老人们多是在汉江南路和建设路拐角处的小公园里散步。而旁边就是垃圾转运站气味并不好闻。

 建设路上的第十二中学篮球场上停着多辆汽车

和生活配套的缺失相类似的是区域交通的滞后,这里作为连接二桥和三桥的重要区域,东西向的交通目前只有人民路和沿江大道还算通畅,而从片区中穿过的建设路就显得有点窄了,特别是建设路从东向西,走到与汉江南路交会的地方,往前再延伸一点就成了断头路。而区域内南北走向的道路主要是汉江南路和振华路,这两条路都不是特别宽,特别是位于拆迁区的汉江南路目前只能容得下2辆车并排行驶,再加上路边有不文明停车的现象,稍微拥挤就容易发生堵车。这种状况与城市发展的节奏不相符合,特别是目前城市交通压力较大,这也须要改变。

拆迁区走一趟有点怀想

笔者不是一个喜欢卖弄情怀的人,但是通过在拆迁区内走了一趟,还是有些许怀想和大家分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三国刘备的名言。在拆迁后留下的废墟里,不管是赵家巷还是杜甫巷,我看到了有的地方满目垃圾,更有很多共享单车被随意丢弃在砖石瓦砾中,仿佛它们原本就存在于这里。因为拆迁形成了很多废墟,但是废墟并不是垃圾场,君不见那些备受国人追捧的欧洲城市,古罗马斗兽场遗迹、雅典卫城遗迹等著名景点本质上都是废墟,我们四川也有在大地震废墟上建设的遗迹纪念公园,这些废墟抛却历史纪念意义,都有一种苍凉美,有品位的人可以看出时代兴替之感。所以拆迁区的废墟并不等于垃圾场,在襄阳创文的大背景下,这更是显得不妥。

 

 

号称”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被丢在建筑废墟中,不知道是对谁的讽刺。

 

小区内人员基本搬走了,只剩下一片狼藉,和几只散养的鸡。

说了不好的,再来说说值得肯定的事情。在杜甫巷临近汉江大堤的一端,笔者看到了两个绿荫如盖的大树,在整片灰色的建筑废墟中显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询问周边的老人后得知,这是大楸树,其中一棵树上挂着有关部门设置的绿底白字的树牌,上面文字如下:楸树,属国家保护稀有树种,此树种分十二类,此乃黄楸。此树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本宅户主之父赵德恭(已故)老人种植,历史深远,寓意后人。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拆迁中保留的两个大楸树,不仅是这片区域的见证者,更是多年后居民怀念故居时的城市记忆点。夏天烈日当空大树上知了的长鸣(不知道知了是个什么奇怪的动物,怎么能一口气唱那么时间,似乎不会累)、树荫下围墙边有棉被覆盖的装着凉凉冰棍儿的白色冰柜(儿时的我感觉卖冰棍儿的是最幸福的人以至于卖冰棍是个神圣的职业)、晚上大树下乘凉的老人儿们手里摇着的大蒲扇(总是分不清端午节包粽子的粽叶和这个蒲扇的叶子,感觉都是黄黄的,闻着都有植物的清香)、星空下孩子们围绕着大树奔跑嬉闹的脚步(若干年前的夜晚,特别是盛夏,抬头可以看见繁星中的银河)……这些普通而又幸福的画面,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的梦中出现吧。

水厂的招牌已经锈迹斑斑

很有年代感的水厂和里面的红砖小楼,现在还有人居住。

走过大树、走过围墙、走到巷口,汉江和远山赫然出现,景观随之大变,壮阔而秀丽,让人不由地驻足远眺。

杜甫巷走到头,上了河堤,就遇见了壮阔的汉江美景

对于未来的展望

在汉江长堤上,回首望,菜越片区通过几年的拆迁工作和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建设,这里将孕育出新的城市气象。

根据《襄阳市城市整体规划(2011-2020)》,我们可以分析出,菜越拆迁区一期的范围内主要规划为居住用地。而整个片区将会形成居住、商业、文化、绿地、公园等功能分区更加合理的布局。再加上位于汉江三桥和二桥之间的沿江地段,又有月亮湾湿地公园的加持,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享受到更加现代、绿色、健康的生活。

民发集团作为进入菜越片区的首批建设者,以“城心筑静”的理念,在汉江中枢缔造上层建筑,推出较新项目汉江一品。民发汉江一品总建筑面积约24万方,由四个组团组成,在距沿江大道百余米处一字排开,形成中心城区难得一见的800米沿江面。四个组团各组团单独围合成城心院落和庭院景观,保证每个院落带来居住的静谧感和私密感。该项目建成后,对于片区的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将有较大提升。

汉江一品项目效果图

城市的发展一定是向前的,沧海桑田,那些我们曾经的家园,虽然保留着几米美好的记忆,但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驱使着千家万户做出新的选择,这些带着美好希望的选择,汇聚成城市发展的大智慧,带来更加美好的变化,最终还是回馈给千家万户。

来源:襄阳房地产信息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