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人民广场,会上瘾!

搜狐焦点襄阳资讯 2020-08-31 12:00:4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走,一起去逛逛劳动街” “好,肯德基那嗨儿见” 这是曾经去人民广场最习以为常的对话;“如今”的人民广场,在襄阳人心里,俨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如果襄阳是我们的家,那么人民广场无疑是我们家的客厅,纵观襄阳发展史,它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襄阳的重要地标之一。 曾经的每一个广场人都会有莫名的骄

“走,一起去逛逛劳动街”

“好,肯德基那嗨儿见”

这是曾经去人民广场最习以为常的对话;“如今”的人民广场,在襄阳人心里,俨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如果襄阳是我们的家,那么人民广场无疑是我们家的客厅,纵观襄阳发展史,它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襄阳的重要地标之一。

曾经的每一个广场人都会有莫名的骄傲感,特别是在商业不发达的九十年代,作为襄阳最早的商圈和中心,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我们的记忆和故事。

在我们眼里,人民广场不仅单指广场中心,而是方圆1公里内的所有街巷商铺,都归于这4个字以内,很难精确的定义它。

作为襄阳市修建的排名前列座广场,它的发展经历了由简陋到漂亮的过程,从1952年至今,半个多世纪的阅历,成为襄阳人灵魂的原点。

听老一辈的人说,1997年7月1日的那一天,香港回归,没有任何宣传炒作,群众结伴自发来到这里,尽情的表达满怀的喜悦。

那一天,广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大家都在找一种宣泄的方式,尽情的表达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喜悦。

后来,人民广场的功能,也早已由最初的政治活动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成为我们的“城市客厅”。

童年的时光都是在喂完鸽子之后在广场上追着跑,累了就坐在大屏幕下看电视度过的,被拉回家时还要耍个赖皮想要看完。

那时候,过年还能放鞭炮,路边还能摆地摊,大年三十的晚上,广场上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红棚子里的麻辣烫烟火缭绕。

如今的广场中心依旧,钟盘、巨石碑、大屏幕依然还在,只是当年喂鸽子的人已初为人母、麻辣烫在城市之中东躲西藏、老大爷的大陀螺也早已转出了这个时代...

记忆中的天桥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地摊,还有数不清的算命先生和会抱人大腿纠缠到底的乞讨者。

记得有次被算命先生拉住,说我额头泛金光,日后必定大富大贵,但当他伸手要钱的那一刻,懵懂的我也突然明白了这不是金光而是油光。

当年的安琪溜冰场早已不见踪影,旁边巷子里的夏之梦也早已消失,排名前列次去溜冰场,觉得它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时髦的音乐,镭射灯打的五彩光在眼前不断的交替,中间场地的人旋转跳跃,滑的自信又洒脱。

作为新手的自己,只能双手扶着栏杆,双腿打颤,一边怕摔个底朝天一边想要跃跃欲试,并向溜冰高手们投去羡慕又求助的眼光。

还有不得不提的时代广场(莫后)、芳资和劳动街,现在都能回想起以前跟小伙伴们拿着零花钱偷偷去买衣服的样子。

哪个爱美的小姐姐没在这里做过指甲?坐在拥挤的过道上,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杀价声,仿佛买到的不是衣服而是荣耀的战利品。

杀价厉害的可以100元买上一套新衣服,尽管没办法在隔壁的三福买上一件质量好、价格适中的衣服,但它多少都装点了无数少男少女的青春年华。

王子鞋城、美特斯邦威还有以纯,可以算是当年广场的品牌三巨头,上初中那会,能穿一件美邦,就能在班上低调的炫耀一整天。

记不清在麦当劳隔壁的欢乐城唱过多少次歌,作为当时较便宜的量贩ktv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常去地方。

而对面的米高美,也是当年名声最响的蹦迪圣地,不知道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有被妈妈带去蹦迪的经历,反正我妈是其中之一...

这段逛街、娱乐、吃饭、任何节日都必来人民广场的时光,无疑将它推上了21世纪初商业霸主的席位。

而后,襄阳各个商圈拔地而起,人民广场的时尚停留在美邦、森马、三福的潮流三剑客之下。

不少人都说人民广场“已死”,只有吃着百年老味道或走在拉美步行街上时才觉得它还活着。

晚上6点半,从城市各处的人开始往拉美步行街内开始聚集,拉开襄阳夜生活的帷幕。

以前朋友聚会喝酒最多的选择就是本色和老苏荷这类酒吧,而现在啤酒超市的诞生无疑让大家的选择更多了起来,消费也更加亲民。

吃饭的选择也非常多,各个种类的夜市餐厅都会把拉美附近作为扎根的排名前列选择,新味道源源不断的注入,老味道日复一日的坚持。

嘉友炸鸡◆

开了30多年的炸炸店算是广场发展中的幸存者,她家的炸鸡大腿特别嫩,外皮被炸的焦香,肉汁丰富,一点也不柴。

跟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样,当时和父母吃完隔壁的红棚子麻辣烫,还得拉过来买大鸡腿,再配上王子鞋城下的寿司,才算优质。

李家肠子汤◆

李家肠子汤特别是广场的辉煌之一,被列入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靠的就是低温慢熬5小时的秘制肠子汤。

没有任何胀气味,干净的食材小火慢炖,让萝卜的清香优质替换掉肠子的腥,再配上一份祖传的蒸菜,养生暖胃又舒服。

刘记手撕鸡◆

98年开始就扎根于此,从小摊到门面,老主顾们跨越整个襄阳也要来吃,小小的门面也并不扎眼。

刘家的卤菜每一种都是用单独的桶专门卤制的,黄澄澄的大个猪蹄、酱色的猪头肉都充满了让人食欲大振的魔力。

老字号张记凉面◆

口碑好到传了27年,几乎一到夏天就被人提起,哪怕冒着被贴罚单的风险也要来吃上一碗张记凉面。

每年只卖6个月,用豆芽蔬菜打底,碱面用香油拌上一道再合二为一浇上秘制的拌料,成为老襄阳特有的凉面。

安春园回民饭店◆

安春园里安老爷子的烧三样和羊肉胡饽,因为每年只开6个月,想起的时候只能干吞口水。

鼎盛时期,附近的人们都以能吃到安春园的饭菜为荣。经过岁月变迁,安春园逐渐没落,但味道却依旧无人超越。

张旺地道家常菜◆

被食客戏称为“红棚子国际大酒店”,是襄阳地道家常味的一代元老,现在的它像个美味的逃犯,窝藏在路边。

杂烩火锅是他家必点,主料坚持新鲜手工制作,圆子和酥肉都是早上现炸,20多年经久不衰的秘诀全在于此。

王记清汤挑子◆

没有招牌没有店名,扎根在东风路美联超市对面的巷子里,连你爸爸爷爷都吃过的百年清汤挑子。

薄如蝉翼的汤皮,香到后脑勺的胡椒,配上独一味的炒薄刀和胡饽,组成了这家历时100年的老味道。

老奶奶粉条汤◆

30年的历史带火了一整条街的经济,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哪家老奶奶粉条汤较好吃,但老襄阳们心里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夹一筷粉条哧溜一大口吸进去,软滑的口感充盈口腔,无需费力咀嚼,下一秒就能和汤汁一起在口中融化。

丁老五牛杂馆◆

“牛杂香不怕巷子深”,用两口大锅熬制了35年的牛杂牛排火锅,藏在老街小巷深处,让人不自觉的寻味至此。

牛排先炒再炖,最后再配上20多种卤料慢煨。两口直径近一米的深口大锅一次刚好能煨完,翻搅加汤,4个小时后,牛肉纤维入味,牛杂软烂。

吃饱后总要逛一逛,从广场一直延伸到樊城江边,编织成市井浓郁的街道,夜色中的他,夹杂着温柔的江风,让人觉得柔软。

通车后的凤雏大桥在夜幕中显得格外气派,“单车救主”的百年老味道配上城市发展下的塔式悬索桥,不知能否让人民广场王者归来?

作为樊城曾经的龙头老大,人民广场落败的这些年来,饱受舆论的“摧残”,不少人发出“人民广场已死,人民广场不行了”的评论。

在凤雏大桥通车以后,牵起汉江两汉的车流人潮,这座广场再度热闹起来。

低矮老旧的楼房是樊城历史文化街巷的记忆地、喧嚣拥挤的车道是繁荣襄阳的见证人。

拆的七零八落的人民广场,配上亮绿色的电动公交车从大桥上驶过的画面感,就像历史的车轮从老城根上滚过,亮眼却又刺的生痛。

襄阳的房子越建越高,商圈越来越多,东津摇身一变成为襄阳新方向,人民广场却还是老样子。

虽然它像一位老情人在这里等待着我们,但城市的发展应该终将留有它一席之地,毕竟它,是根。

今年的报道说,人民广场将被打造成襄阳商业服务中心,重回往日繁华,而我也想同大家一起期待。

静等儿时回忆,涅槃重生,再创辉煌。

//

循着人民广场的印记,找到儿时的记忆

循着食物的香气,找到城市的烟火气

和小招说说,你心中的人民广场的味道

“阅读原文”留下你的答案,拿小招笔记本哦~

笔记本效果图(具体以实物为准)

来源: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信息,由襄阳有招整理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小招及时更改删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